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左手专业化、右手公益心 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杭州市第二届“...

陈晓璐,女,198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自2010年7月起执业。曾获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杭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杭州律师新星奖、杭州市律协团委业务新秀和公益新星等荣誉。我的执业信念——做律师要“专心”。“专”指专业性,专注影视文化产业法律研究,为省演出家协会、西湖编剧联盟等影视文化企事业单位及各类项目提供法律服务;“心”指公益心,自入行以来,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进行普法宣传,用专业服务社会,让法律深入人心。

▲点击视频,抢先一睹陈晓璐律师的风采吧!

左手专业化、右手公益心

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

温暖人心的微笑,亲切平和的声音,陈晓璐律师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邻家“小姐姐”,却以近十年的执业经历诠释了她心目中的新锐律师。执业生涯中,她结合一墨所专业特色领域,法律服务勇于推陈出新,从传统的合同审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等,主动向影视项目的综合风控、IP投融资、演艺经纪等专业法律服务深入拓展,深度参与了《十二道锋味》《来吧!冠军》等综艺节目的法律服务,实现了华丽转身和骄人成绩。

坚定理想,立足现实

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是陈晓璐律师执业的第一家律所。“我们所为什么叫‘一墨’?这是我面试时问的问题”,当时主任告诉她这是源于“一墨大千”这个词,“她说‘一滴墨水可以幻化出大千世界’,而我心里想的是,做律师不也正是如此,通过个人渺小的力量也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执业过程中,她始终做好自己,带动他人,从咨询部的“接线员”到如今成为律所的合伙人。“作为当事人看中的是她的专业能力,而站在律所管理者的角度,我们更看重她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所,无论大小都叫她‘晓璐姐’。”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黄娟主任如是评价到。

律师之路,公益起步

“89939999,这个号码我记得比自家电话都清楚,因为在我执业的前两年,我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初入一墨,陈晓璐负责接听一条与众多民生节目合作的法律咨询热线,但这个任务对她来说并不容易,“电话里没有什么诉讼时效、法律规定,很多是‘老公跟人跑了’、‘受了工伤没有钱治病’这些我没有碰到过的事,真正和法律相关的部分其实非常少,有时候听到当事人的故事太可怜,我还会偷偷抹眼泪。但这段初期的“电话客服”经历让陈律师获益匪浅,也让从一个法学毕业生以极快的速度接触社会的另一面,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工作者。

公益事业也成为陈晓璐律师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被动地接受咨询到主动普法,到不断更新普法的形式,她觉得律师就像是医生,而她不仅要做一个“治病救人的专业医生”,更想做一个“预防生病的保健医生”。

专注文创,精心服务

“法律服务深入文化影视其实还是近几年的事”陈律师坦言,“初期的咨询都是来自身边的记者、摄影师朋友,问的问题也都是关于合同里的付款纠纷以及图片文字侵权的基础问题。”但陈律师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2012年另得万人空巷的《中国好声音》节目采用了“制播分离”的体制,改变了以往自制自播的产业链封闭状况。随后,影视传媒领域不断细分,发行平台、制作公司、后期特效、宣传发行、演出经纪、动漫游戏……谈到影视传媒领域近年的转型升级,陈律师如数家珍。“必须抓住每一次实战的机会,因为都是新的,所以没有什么教科书可以参考。”陈律师重点介绍了她第一次负责艺人签经纪约的法律服务项目,“我们陪着经纪人一个个聊,签约的都是一些小姑娘,提出来的条件千奇百怪,签约之后又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这个过程很磨人,但非常有价值。”事后,陈律师复盘了整个项目,提炼出了一个“演艺经纪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产品,从签约前对签约主体的尽调,到签约后的艺人IP筹划,到逐渐走红时的风险把控,再到后来成立艺人工作室……陈律师还将这个产品与西湖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的同行们做了分享。

不断实践,不断精进。时至今日,陈晓璐律师已深度参与了《十二道锋味》《来吧!冠军》《加油!美少女》《中国有嘻哈》《华商启示录》《左右温暖右手》《我是你的百搭》等多个影视项目的法律服务,服务的范围也从合同审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等传统法律服务内容转向影视项目的综合风控、IP投融资、演艺经纪等创新法律服务领域。

自我更新,披坚执锐

提及未来,陈晓璐律师非常有信心,“文化强国、依法治国都是国家的大方向,作为文创产业的法律服务者,我们必须不断精耕细作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同时也要贴近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像游戏打怪一样,完胜大魔王。”“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团队的整体努力”,一墨所作为杭城为数不多的全公司管理律所,集合了一批有想法、有特点、有冲劲的年轻律师,非常契合当下文化领域不断创新发展诉求。

“新,要求我们有新思路,用新方法,服务新领域,但同样我要求自己不断温故,从而知新;锐,是说年轻律师要有冲劲,敢闯敢拼,而我希望自己锐而不利,做公益就让我时刻不忘初心。”这就是陈律师对“新锐律师”的理解和实践。